黨的十八大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會議進一步確定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同時,十八大對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教育改革發展進行了系統部署,總的目標就是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并明確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這是黨中央對教育改革作出的新判斷、提出的新觀點、進行的新部署,是我們今后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則,必將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這是一條基本經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每一階段的發展,都伴隨著改革的強大推動。我們理解,在當前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重要意義就在于要求我們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用系統的思維認識改革,用普遍聯系的觀念設計改革,用統籌兼顧的辦法推進改革,真正做到以改革推動教育科學發展,以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以改革增強教育活力,以改革促進教育戰線和諧穩定,切實提高教育改革的協調性、針對性。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就是要求我們更加注重解決好教育內部的系統性。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各級教育相互聯系,各門學科相互滲透,各種學段相互影響。在一個特定時期,單一的、單方面的、一個教育階段的改革,也許能收到一定成效,但是社會發展到今天,這種改革模式不僅難以奏效,反而會對其他方面產生掣肘。推進綜合改革,不是局限于局部內容的調整完善或單一制度的修修補補,而是要充分考慮教育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系統設計,整體考慮。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就是要求我們更加注重解決好教育外部的關聯性。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子系統,教育發展有其自身規律,同時受外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推進教育改革,一方面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對改革的影響,要將改革的力度與社會可接受的程度統籌考慮,既要堅持按教育規律推進改革,同時也要更加注重社會評價對改革的引導作用,而不能關起門來搞改革;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增強改革政策的協調性,形成合力推進教育改革,營造更好的推進教育改革的社會環境,取得更好的教育改革的社會效果。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就是要求我們更加注重解決好教育改革的整體性。教育改革到今天,已不是僅僅局限于某一地區、某一領域,而是全面展開、整體推進。深化改革已成為各級各類教育科學發展的重要前提,推進改革也成為各地區各部門教育工作的共同任務。因此,在改革布點上,既要統籌考慮東中西不同地區的實際需求和各級各類教育的現狀,分類指導;又要突出重點,提高整體性。
兩年多來,為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推進教育改革,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我們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明顯成績,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確定了從國家統一實施、地方承擔試點以及基層自主改革三個層面,圍繞培養模式、辦學體制、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四個方面開展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建立了由20個部門組成的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教育改革的領導體制;探索了成立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加強對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咨詢機制;實行了行政部門負責聯系改革試點項目的工作推進機制以及教育改革重大政策協調突破、信息報送、經驗交流、監督檢查等工作機制。這些成功經驗和做法,對于下一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必須繼續堅持并發揚光大。
關于下一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有這樣四點考慮:
一是加強統籌協調。當前,教育改革已成為全社會共識,但改革就意味著利益格局的調整,因此,在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時,首先把握的原則就是做好頂層設計,加強統籌協調,兼顧各級各類教育發展需求,兼顧各方利益訴求,凝聚*大共識,減小改革阻力。
二是實現上下聯動。教育體現著黨和國家意志,一些涉及重大制度設計的改革,只能是自上而下,才能真正取得突破。但同時應看到,基層蘊藏著無窮改革力量和智慧,是改革的主要推動力量。改革如何推進,基層是第一實踐者;改革效果如何,廣大師生和群眾*有發言權。必須保護和激發基層改革積極性,建立改革激勵機制,實現“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有機結合。
三是找準重點難點。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找準突破口,集中力量攻堅,盡快取得更具標志性、有較高顯示度的成效。重點一旦突破,其他方面問題相應就會迎刃而解。要進一步明確下一階段的改革目標,特別要在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教育監督評價體系建設等方面,確定改革任務,制定改革措施,協調改革政策,加快推進步伐,通過重點突破實現改革整體推進。
四是完善體制機制。實踐證明,體制順,合力成;機制靈,活力生。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關鍵在于建立健全與之相適應的體制機制。要進一步完善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指導協調機制、激勵機制、試點動態調整機制、監督問責機制和宣傳工作機制,明確各相關部門在改革推進中的責任分工,形成全社會理解、關心、重視、支持教育改革的良好氛圍,開創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新局面。
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教育部司局長筆談